a

展演空間開放

★現有空間
實際上整個樂生就是一個博物館,樂生博物-故事館目前則主要使用空間為王字形行政大樓,向內面對大樓中庭的第一進左半及第二進右半空間。

★開放時間
因為人力不足,無法進行固定開放服務,若希望來訪,請與我們聯絡,或在假日與工作中的我們巧遇。(請見"關於我們")

關於我們

★關於行動
關於[尋找樂生的「美麗與哀愁」:PART Ⅱ-樂生博物故事館‧ PART Ⅰ-樂生博物館手創行動‧],可點右邊''文章分類''欄中的''樂生博物館手創行動介紹'',從第一版的簡介到最新的行動介紹文章,認識我們發展行動的脈絡。

★人資、物資、財資募集
1.請點連結[樂生博物館手創行動資源募集]了解需求現況
2.捐款與捐發票方式請點連結[本篇文章]了解

★聯絡人: fridaywutw [ @ ] hotmail.com 0916-875997 星期五先生

★主辦:樂生博物館手創行動小組、樂生共和國文化資產守護隊、IDEA Taiwan (國際愛地芽協會台灣分會)、樂生保留自救會

★協辦:樂生焦慮症候群自救會、苦勞網、漢生人權立法推動聯盟、桃園文化資產守護網樂生共和國組、樂生療養院

★感謝
協力社群:
樂生講堂、育成社會福利基金會、紅心字會志工、「傳誠」工作坊、台灣記者協會、台灣國際基督教會志工、世新大學新聞系學生、青年樂生聯盟、龍華科技大學多媒體與遊戲發展科學系學生、台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...等。
協力個人:
葉X會、X建銘、張X元、HAKA、林小雲、段惠民、歐X貴、小查、陳X俐、顧X敏、阿端...等多位先生女士,也期待您的參與。


2007-08-26

樂生療養院籌備博物館授課記(2007.08.26) 台北散步者

衡量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,不能只看經濟指數,而是看她怎麼對待社會最弱勢的人。

建於1959年的方型聖德碑,聖德碑三字出自何應欽將軍

佛堂大門入口處的木匾由孫立人將軍署名

樂生療養院一偶

聽說,捷運公司的怪手這幾天就要將包含聖德碑在內的許多建築全部拆毀......

樂生療養院籌備博物館授課記(2007.08.26)
《作者:台北散步者》
  

樂 生療養院的院民未必是台灣最弱勢的團體,目前卻是最需要社會的關心。他們早年被強迫與世隔絕,必須終身居住在樂生療養院,院民數最多時高達兩千餘位,裏面 實施軍事管理,內部設有專屬醫院、有公用伙食,甚至專屬監獄,輔導長只要簽准,就可以未經審判就將院民關起來,彷如一個小王國。後來隨著醫藥的進步與政策 的改變,自1962(政府說,另有院民說她是1965年被強迫入院的)起不再強迫麻瘋病患(日人稱漢生病)進入,人數才逐年遞減,但這群以院為家的院民,卻習慣於長年居住的樂生療養院,自然的與院區、與制度(不論合理或不合理)融為一體。

應 樂生療養院手創博物館協會的邀請前往演講如何籌設博物館。高中就讀台北成功中學時,回家省親坐往中壢的公路局班車經過縱貫公路時,都會看到好似世外桃園的 樂生療養院,從來沒有關心過裏面住那些人,直到捷運新莊線興建,需要拆除樂生療養院,經過媒體的報導,才約略知道樂生療養院的訊息,但內容以衝突者居多。 因為平日認為:「就長遠觀察,沒有是非對錯,只有觀點不同。」故對樂生的保留與否沒有任何定見。

承主辦單位派車到亞東醫院來接,與兒子兩人抵達樂生療養院時距上課還有十幾分鐘,即在四處瀏覽,許多建築是由台灣總督府發包興建,美觀、堅固兼而有之,誠如德儒歌 德所說:「建築是凝固的音樂」,只要用心發掘,一定有很多足以盪人心弦的故事;瀏覽時,發現一座建於1959年的方型聖德碑,聖德碑三字出自何應欽將軍, 另有蔣宋美齡摘自聖經的話,此外周至柔、彭孟緝和蔡培火的文字分據其他各面;亦有座1947年的石碑,據工作人員指引其背後的碑文是日本皇后的字,但已經 模糊。為安撫院民的情緒,院區設有天主堂、基督教會和佛堂,佛堂大門入口處的木匾由孫立人將軍署名,就一個博物館人的經驗,每件都可被視為國寶級文物。聽說,捷運公司的怪手這幾天就要將包含聖德碑在內的許多建築全部拆毀,授課回家,收到朋友的電子郵件,看到:「衡量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,不能只看經濟指數,而是看她怎麼對待社會最弱勢的人。」顧不得一個老年人早上到台北市政府拍台北義民祭活動照片,下午來回又坐了將近三個小時公車的勞累,坐在電腦桌前把感想寫出來。

套句政客們說的話:「如果愛台灣的話,請關心樂生療養院的保存問題;如果有誰不關心樂生療養院的保存,他(或她)一定是不愛台灣的。」我們需要這樣分嗎?請大家再看一遍衡量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,不能只看經濟指數,而是看她怎麼對待社會最弱勢的人。,聰明的你,請讓我們共同為關懷弱勢而奉獻一點心力,如何?

作者:台北散步者http://blog.pixnet.net/ylh515

0 意見:

 
主辦單位:樂生博物館手創行動小組。 模板設計: [ METAMUSE ]